解释 : 昭王三十 二年,穰侯为相国,将兵攻 魏,走芒卯 ,入北宅,遂围大梁。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:“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:‘昔梁惠王伐赵,战胜三 梁,拔邯郸;赵氏不 割,而邯郸复归。齐人攻卫, 拔故国,杀子良;卫人不割,而故地复反。卫、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於诸侯者,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 也。宋、中山 数伐割地 ,而国随以亡。臣以为卫 、赵可法 ,而宋、中山可为戒也。秦,贪戾 之国也, 而毋亲。蚕食魏氏,又尽晋 国,战胜暴子,割八县,地未毕入,兵复出矣。夫秦何厌之有哉!今又走芒卯,入北宅,此非敢攻 梁也,且劫王以求多割 地。王必勿听也。今王背楚、赵而讲秦,楚、赵怒而去王,与王争事秦,秦必受 之。秦挟楚 、赵之兵以 复攻梁,则 国求无亡不可得也。原王之必无讲也。王 若欲讲,少割而有质;不然 ,必见欺。’此臣 之所闻於魏也,原君之以是 虑事也。周书 曰‘惟命不于常’,此言幸之不可数也。夫战胜暴子,割八县,此非兵力之精也,又非计之工 也,天幸为多矣。今又走芒卯,入北宅,以攻大梁,是以天幸自为常也。智者不然 。臣闻魏氏悉其百县胜甲以上戍大梁,臣以为不下三十万 。以三十万之众守梁七仞之城,臣 以为汤、武复 生,不易攻也。夫轻背楚、赵之兵,陵七 仞之城,战三十万之众,而志必举之,臣以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,未尝有者也。攻而不拔,秦兵必罢,陶邑必亡,则前功必弃矣。今魏氏方疑,可以少割收也。原君逮楚、赵之兵未至於梁, 亟以少割收魏。魏方疑 而得以少割为利,必欲之,则君得所欲矣 。楚、赵怒於魏之先己也,必争事秦,从以此散,而君後择焉。且 君之得地岂必以兵哉!割晋国,秦兵不攻,而魏必效绛安邑。又为陶开两道,几尽故宋,卫必效单父。秦兵可全 ,而君制之,何 索而不得,何为而不成!原君熟虑之而 无行危。”穰侯曰:“善。”乃罢 梁围。... 更多 >>